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47节(1 / 2)





  杨瑾随后就也上来了,顺手拧亮头顶的小灯,“上铺也有好处,特别清静,我一个人出门时特别喜欢住在上铺,最方便看书了——这是列车的报纸。”说着分给鲁盼儿一半。

  原来列车上还有报纸可以借阅,又有看书的小灯,鲁盼儿也赶紧把小灯拧亮了,接过报纸借着灯光十分明亮,便开心地说:“我觉得上铺比下铺好呢。”

  “我们又一样了,我也喜欢住上铺。”

  火车哐哐哐地向前走着,间或鸣一声笛,车厢轻轻地左右摆动,车厢下面的人和声音变得遥远,而杨瑾和鲁盼儿相距也不过一臂长,互相看得清清楚楚,说话也方便,只是隔着一个过道,怎么也不能挪到一起。

  “我觉得我们有点像牛郎织女。”

  “是很像……”

  熄了灯之后,他们拉起了手,小声说:“这就是鹊桥。”

  火车的早晨是广播带来的,鲁盼儿在优美的曲子中醒了过来,就看到杨瑾一双黑黑亮亮的眼睛正看着自己,便笑了,“我睡得好香啊!”

  “是很香,还流了口水……”

  鲁盼儿赶紧摸了脸,什么也没摸到,又见杨瑾笑得眼睛都弯了,知道他在骗自己,“不理你了!”

  “其实是我流了口水,好不好?”

  “这还差不多。”鲁盼儿撑不住笑了。

  “是因为看着你才流的口水。”

  鲁盼儿就知道他的心思了,脸上一热,赶紧左右上下看看,幸亏并没有人注意这边,赶紧低着头从上铺溜下来。

  杨瑾也跟着下来,倒是大大方方的,“一起去刷牙洗脸吧。”

  自己去哪里,他就跟着去哪里呢,鲁盼儿心里甜丝丝的,“走吧。”

  两人收拾妥当,刘哥就笑着邀请,“我们带着孩子出门,东西准备得多,一起吃早饭吧。”说着递过来两张烙饼。

  这时节,谁家的粮食都不富裕,所谓准备得多未必是真的,刘哥是欠了人情儿要还呢,只怕他们吃了饼,刘哥夫妻会饿着肚子,是以鲁盼儿和杨瑾都不接,“我们早说好了去餐车吃的,餐车上的饭菜虽然贵了一点儿,但不要粮票。”他们带了足够的钱和粮票出门,但出了省不能再用地方粮票,而全国粮票就不多了。

  刘哥犹豫了一下,“要么我帮你们换点全国粮票?”

  全国粮票一向最难换,而刘家到上海也要用的,杨瑾和鲁盼儿又笑着推辞了,“我们的也够用呢。”

  虽然有心节约粮票,不过餐车上的早餐可真不错:有包子、油条、豆浆、粥、小菜……林林总总十几样,他们每样只选一个,两人分着吃,既有趣又可以尝到更多品种。

  再回到车厢,刘哥一家也吃过了,笑着问:“你们是北京知青吧?”穿着得体,能买得起卧铺票,还舍得去餐车吃饭,很显然小夫妻俩儿条件不错,刘嫂在一旁笑着加了一句,“你们说话中都带着京味儿呢。”

  “到襄平县插队好几年了,我以为我的口音早变了呢。”杨瑾笑了。

  刘家夫妻点头,“还是很明显,我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。”

  鲁盼儿就好奇地问:“我说话也有京味儿吗?”

  “当然,你们口音很像的。”刘嫂反问:“你不是北京知青?”

  鲁盼儿摇摇头,“我是本地人。”

  “那你们一定在一起很久了。”

  的确不错,杨瑾和鲁盼儿相视一笑,“是很久了。”从杨瑾到红旗九队开始,那时候鲁盼儿才上小学四年级,一直到现在。

  刘嫂又猜,“你们才结婚吧?”看两人一起点头,又笑问:“到上海有什么事吗?”

  “我们想去上海玩几天。”

  “上海可是个好地方,值得去逛一逛!”

  刘哥就说:“我们都是上海人,毕业后分配到北方工作,一晃已经十年——每年我们都要在春节时回上海探亲,今年过年时单位忙,就拖到现在。”

  夫妻二人便十分热情地向他们介绍,“上海的供应是全国最好的,比北京还充足,你们选去上海玩就对了。全上海有十个百货商店,最大的是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货,那里的东西最全,你们一定要去;还有第一食品商店,能买到好多别处买不到的东西;再就是南京西路的皮鞋店、毛线店;淮海路上的妇女用品商店、南北土特产商店……”

  上海居然有这么多商店!

  第79章 合影留念

  刘嫂见鲁盼儿听得认真, 便详细地讲了每家商店的特点,“外地人去第一百货的最多;不过我倒是更喜欢去妇女用品商店买衣服……”又热心地指导,“到了上海一定多买些尼龙袜子, 每双八毛九分钱, 比我们省便宜,还不要工业票,回来特别受欢迎;再有就是的确良布, 花色好看,做了衣服还挺括,也不要布票,夏天做衬衫特别精神;别忘了巧克力,我们这边没有卖的:对了,还有羊毛线, 不要布票,只要花钱就能买, 织毛衣又暖和又好看……”

  鲁盼儿没见过羊毛线,也不会织毛衣, 就虚心地请教,“怎么织呢?”

  “很容易的, 卖毛线的地方顺便卖针,织围巾用两根针, 织毛衣就要用四根……这么说你不明白, 到了卖毛线的地方,看她们织就懂了。”

  那边杨瑾也笑着问刘哥, “我小的时候去过上海城隍庙,记得有许多小吃,旁边的豫园景色特别好,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?”

  “过去那里是特别热闹,最有名气的是灌汤包——不过现在已经关门停业,只有特殊的时候才会开放。”刘哥热情地说:“你们要是想去逛逛,我可以帮你们想办法——我家亲戚就在豫园工作,你们找到他提我的名,就可以把你们悄悄放进去,转上半天再出来就行。”

  正聊得热闹,广播里通知餐车开放了,原来正是中午时分到上海,所以午饭时间就提前了。

  鲁盼儿和杨瑾早上吃的有点多,此时还饱着,但若不吃午饭,又担心过一会儿饿,便有些犹豫。

  刘嫂子看了出来,就笑着说:“餐车多贵呀,再说一连吃几餐早腻了!”

  “这一带产糯米,糯米糍粑做得也特别好吃,等会车停了就有人来卖,不贵还不收粮票,我们每次路过时都会买一些带回家里,你们不如买点当午餐。若是上海有亲友,送两包也很不错。”

  听刘嫂说起买东西织毛衣种种,杨瑾和鲁盼儿都知道她特别会过日子,自然从善如流。

  果然,火车再停下来就有许多妇女敲着窗子卖糯米糍粑,他们跟着刘家夫妻一起买了几包——雪白的糍粑团外面裹了一层香香甜甜的豆粉、芝麻,吃起来软软糯糯十分可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