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6章学生家长来串门





  一二年级时,很少有学生假期来水昜家串门,这个寒假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来串门。他(她)们共同的一句话是:这是最后一个假期了,我们想认识一下老师的家门,毕业后想你了,就来串门。

  可能是同学们串联了吧!知道水昜家屋子小,每次来的都是两三个人,来的同学都是有心里话要说的。例如李娟和刘燕,她俩都是吃白本的,当时城镇居民的粮本是红皮的,城郊菜农的粮本是白色的。

  这两个女生一高一矮,李娟高,刘燕矮,矮个的刘燕比高个的李娟有主意,敢说话。刘燕说:“水老师你救救李娟吧!她妈要给她找婆家了。”

  水昜一听便跟她开玩笑说:“那你妈咋没给你找婆家呢?”

  “她个高,长得好看,我们大队惦心她的男的可多呢。我个小,长得又不好看,没人看得上我呗!”刘燕说道。

  “那你告诉我,我咋样做才能救李娟呢?”水昜问道。

  “我俩还想上学,上职业高中,我听吕晓霞说,你跟咱们校警成老师特别好,他是三中的,就让他帮帮我们俩呗!”刘燕说道。

  “你们得参加升高中的考试,先可普通高中录取,完了才录取职业高中的。还有一个好消息,八中有高中了,专门录取你们苇子沟的和环岭公社的考生。”水昜说道。

  “你不知道,上八中得交学费,上职业学校不交学费,我俩都上三中打听了。”李娟才开始说话。

  水昜倒是才听到这个说法,便鼓励她俩好好复习,说能帮上的,他一定帮她俩。

  两个女生走了,又来了两个男生,古月春和李万顺。两个都是小个子,古月春不爱说话,李万顺则是个话唠。

  李万顺说:“水老师你再上我俩家里去一趟呗,我俩想上职业学校瓦工班,不想进建筑公司当小工,我俩这么矮,当小工得给瓦匠叨灰、抛砖,干不动不说,挣的也少。学两年出来能当瓦匠,我们去三中打听了,木工班和瓦工班没人愿去,找找人就能进去。我俩学成了,等你盖砖房时,就不用雇瓦匠了。我一小就在我爸他们工地转,砌墙条哇、丁啊的都懂,我能教胡蝶子。”

  古月春总给班级生炉子,小脸总黑一道子,灰一道子的,象蝴蝶似的,他名字的前两个字又能合成个胡字,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胡蝶子的外号。他说:“我喜欢建筑,不愿意去我爸单位掏下水井。”

  水昜发现他给学生做的动员生效了,孩子们都去职业学校打听了,这是一个好现象,好就好在他们想学习了。于是也鼓励他俩好好复习,参加升高中考试,争取好成绩,只要努力了,考不上老师也给你们找人往里送。他倒没有什么人脉,只是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,不让他们灰心。

  小年前这10天里,他接待了20多名学生,除了上职校的还有想去学画画,学乐器的。他都应承下来了,因为他看到了学生对他的依赖和信任。

  过了二十三,开始有家长来串门了,都是送礼来的。第一份是张大双他妈,带来了一桶豆油和两只活鸡,没说几句话就走了。告诉这东西是从农村老家掏弄来的,说别嫌乎少,以后她年年都来,孩子长大了也忘不了你这个大恩人。

  她刚走,丈母娘就把两只鸡放开了,说是母鸡,留着下鸡。并说这桶油也得省着吃,除了过年,不能炸五炸六的了。

  第二个来的是牟玉柱他爸,送了一车子块煤,说是他儿子给挑的,都是辽源大块,过年做菜做饭来得快。

  柏莉说:“这车子煤来得挺及时,老太太叨咕好几次了,说煤坯子下得快了,就是给我听的。”

  第三份是吕淑荣老爸,带来一面袋子豆包,说他退休了,在街边子种了点糜子和小豆,过年淘米包了不少粘豆包,去年就要来,让他老闺女拦住了,说送这玩艺太寒碜。今年他没告诉她,自已打听来的,这东西在城里还真是稀罕物,他是用白糖和的馅。老人还说:“我是农民出身,没文化,也不会教育孩子,那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能惹祸,这个闺女也惯坏了,这两年在你的教育下出息多了,不张口就骂人了,还学会了吹歌,这又学跳远。上小学时,老师三天两头找我上学校,你教她这两年,我还一面也没见过你呢。我家院子大,原来呀,没有同学上我家,进了你这个班呀,那小姑娘、小小子总上我家去。”

  水昜心里热乎的,不是为了一袋子豆包,是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,让他激动。

  第四份是宫志国的爸爸,搬来了一砣冻鱼。他可不象宫志国那么蔫,大嗓门,是个话匣子。他告诉水昜,这鱼叫晶魚,比什么鱼都鲜,海边人都说一平二晶三偏口。他说这是他从老家海城背回来的,一砣去了冰足五斤,过年炖上一锅,多放味精,保准比啥鱼都好吃。

  他还告诉水昜,他是房产处的房屋维修队长,是当兵的出身,在公主岭81107部队当过排长,相中了公主岭的公主,转业就留在这了。他说:“公主岭这地方出美女,公主嘛,能不美吗?你看我弟妹多美呀!”把柏莉说得不好意思,抱着孩子出去了。

  他见女主人走了,最后说:“我就为了你下小国菜刀这事来感谢你的。我那小子蛮,你要不出手,说不定出多大事呢。”

  “你咋知道的呢?”水昜不解地问。

  “我那小子和我一样,能喝,我给他灌醉了,他咋话都跟我说。你别笑话我,我这也是没招的招,不这样,他什么都不跟我说,整天象个哑巴似的。哎,对了,上回你到我家,我说能给他安排工作,我那是讨他喜欢呢,哪个单位敢招不满18岁的童工啊,那不是找病呢吗?他跟我唠了,他要考职业高中,这事就拜托您了!”

  送走了他,水昜笑了,从这爷俩身上,他证明了“一辈精神一辈苶”这句俗语是千真万确的。

  “都是当老师的,你看水昜就会干,咋就没见着一个给你送东西的。”丈母娘数落柏莉说。

  “他是班主任,我要是班主任,也不比他差。你就是小心眼,见着东西就乐。”柏莉怼着她妈说。

  “怪不得的,我大姑爷是主任啊!赶明个调我们厂子去当主任,我和你爹都能借着光。”丈母娘把班主任理解为主任了,没文化也不足为奇。

  那豆包成了柏莉爷爷的“点心”,老人扛了大半辈子大活,就爱这一口。他管这东西叫黄面团子,说这东西最抗饿,原来他在地主家当长工时,没少吃过。